2013年10月6日星期日

2012 海工市场上的中国力量


【特约】海工市场上的中国力量

作者:■ 刘贵浙    来源:《中国远洋航务》201207
伴随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诞生,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步。虽然起步较早,但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各种因素制约而发展较缓慢。2000年以来,特别是在2005~2008年的全球海洋工程装备订造高峰期,国内一些船厂抓住机遇,获得国外和国内船东相当数量的海工装备订单。中国船厂在钻井平台领域的建造业绩主要是在2000年以后建立起来,这一阶段建造了60%以上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几乎全部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从2001年开始中国船厂建造的海洋工程船开始出现明显增长,2004年开始出现大幅增长,2006年以来中国船厂交付的海洋工程船占全球交付量的比例基本维持在30%左右。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建造企业,在海洋工程船、自升式钻井平台等领域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在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改装和新建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建造业绩,并涉足钻井船、半潜式生产平台等领域,是新兴建造国中建造业绩最为丰富的国家,正在逐渐缩小与韩国、新加坡等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强国的差距。

国内的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企业主要由造船企业和石油装备企业组成。造船企业主要有两大造船集团下属船厂如大连船舶重工、上海外高桥船厂、上海船厂、黄埔船厂等,其他中央企业下属船厂如中远集团下属的中远船务、招商局集团下属的招商局重工等,民营企业如熔盛重工、惠生海工、太平洋造船集团等。石油系统的企业主要有中海油下属的海油工程,中石油下属的中石油海洋工程公司、辽河石油装备制造总公司等。一些重工类和机械制造类企业也将业务拓展至海洋工程领域,如振华重工等。此外,还有一批配套企业和模块制造企业,主要的配套设备企业有四川宏华、宝鸡石油机械厂、振华重工、武汉船用机械厂、华南船用机械厂、亚星锚链等;主要的模块制造企业有海油工程、天津渤油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蓬莱巨涛、深圳赤湾胜宝旺工程有限公司等。
国内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建造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大连、青岛、烟台、上海、南通等地。依托骨干企业,江苏、辽宁、山东、上海等省市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走在全国的前列。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表面上看,与韩国和新加坡船厂相比,中国船厂的接单能力、市场份额、产品种类、产业规模、国际知名度以及盈利能力都有较大差距,其背后的原因则是国内船厂在建造质量、交付期控制、成本控制、总包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更深层的原因是国内企业的工程设计、制造技术、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难以满足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工程设计和制造技术:在海洋工程装备工程设计领域,欧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即使韩国和新加坡在许多情况下也要依靠欧美的工程设计公司。但是在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和制造技术等主要由建造企业承担的环节上,我国与韩国和新加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项目管理能力:海洋工程项目通常庞大而复杂,除了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之外,还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组织、管理程序和管理方法来控制项目的各个环节,以实现项目进度计划管理、项目采购管理、成本控制管理、项目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我国企业在海工项目管理方面与国外存在明显的差距。

国际化程度: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是一个非常全球化的市场,石油公司、油田服务公司等客户多数为欧美公司,海洋工程装备的入级和标准也基本采用ABS、DNV和API等国际船级社和协会的要求。我国企业要想在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上立足,不仅仅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更要参与国际上的竞争。目前,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远远不够,缺乏拥有国际视野、可以方便进行国际交流的人才,对国际市场的把握不够敏锐,尚未真正进入国际海洋油气业的圈子。

人力资源:经过近年的较快发展,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已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是仍面临着技术人才不足,营销、项目管理、采办、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人才严重缺失的问题。同时,尚未建立起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

企业管理水平:国内海工装备建造企业主要是老牌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相对比较落后,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的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大进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如管理比较粗放、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等。

面临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等提升工程设计、制造技术和项目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国内企业应扎实积累,不好高骛远,以制造为起点,争取完成较多的建造项目,积累丰富的制造经验和建造业绩,以此为基础向工程总承包、向基本设计等方向发展,在现阶段不需投太多精力在概念设计、基本设计或总承包上。

除了上述企业层面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海工装备制造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而且比较分散,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工程外包、研发实验/试验服务、工程设计服务、安装调试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专业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产业集群优势还未形成。

发展机遇与前景

(一)全球海洋工程市场维持兴旺势头

2011年和2012年的全球海洋工程市场维持兴旺势头,订单水平总体上超过了金融危机前2005~2008年间订造高峰期间的水平,与低迷的造船市场形成鲜明对比。金融危机后迅速恢复并再创新高的石油需求和震荡上行的油价,以及由此引发的大规模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活动是推动过去一年多来海洋工程市场兴旺的主要力量。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动荡不定,石油需求增速有所下降,但油价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海洋油气开发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前景依旧十分光明。

(二)国际竞争激烈,国内订单有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上日益壮大的韩国和新加坡企业,在新世纪以来继续巩固其领导地位,在国际石油公司和油田服务公司的装备采购中,韩国和新加坡企业与中国企业相比优势非常明显。同时,造船市场低迷与造船产能之间的巨大落差驱使韩国船厂尽可能争抢海工订单,未来市场竞争将非常激烈。
不像国内船东已发展成为国际航运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内的海洋油气开发在全球海洋油气开发的版图中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由于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禀赋、国内海洋油气开发阶段和上游市场垄断等多重因素,来自国内的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只占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的很小一部分。在未来一段时期,这种局面仍将持续。

(三)长周期的海工市场繁荣将给中国船厂带来更多的机会 
中国船厂作为海工市场上的新兴力量,主要借助着2005~2008年间的订造高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涌现出了如南通中远船务、中集来福士等领先的建造企业。但是中国船厂与韩国和新加坡的企业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萧条市场情况下的有限订单主要流向了韩国和新加坡企业。最近一年多来的繁荣市场行情几乎已将韩国和新加坡企业2014年之前的船位填满。预计未来数年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尤其是浮式生产平台市场将保持繁荣的态势,这将给中国船厂带来机会。中国船厂凭借较早的交付时间,以及优惠的付款条件、强大的融资支持等优势有望扩大在海工市场上的份额。 
(四)机制灵活的船厂有望脱颖而出

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起步时间与韩国和新加坡相比并不晚,基础也不差,甚至还略有优势。但长时间内受限于国家的大环境相对封闭、国内海洋油气开发阶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并没有成长起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国内一些机制灵活的船厂迅速发展,其中一些已经和国内老牌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比肩。未来在这些机制灵活的船厂中,有望通过市场的洗礼脱颖而出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作者系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海洋工程行业分析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