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星期一
关于发展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
关于发展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
-
发布日期: 2012-04-12 发布: www.xzbu.com
2011年第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34篇 浅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市场失灵与政府… 关于发展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 浅谈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的构… 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 理性看待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导产业健康…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 区域旅游就业增长与交通密度关系的研… 关于加快汀罗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经济增长对建筑行业能源消费动态影响… 我国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运行模式研究 中国房地产泡沫成因分析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及未… 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 有色金属行业的代理成本 东亚货币联盟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与收益风险性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1-029-02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3/view-1388563.htm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加快推进。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是我国振兴国民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简要阐述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了浅析探讨。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产业 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并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全球分工过度依赖加工制作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且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环节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共识。就国家层面来讲,确有必要推出大型产业扶持政策为经济转型勾勒蓝图。
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不同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产业。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能源。新能源发展将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聚焦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产业。
2.节能环保。我国当前发展环保产业有三大任务: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做大、做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规模发展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重点是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
3.新一代信息技术。该产业重点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4.生物产业。该产业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将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价格和监管体制不完善以及投融资渠道不健全等有望得到有效化解。
5.高端设备制造。高端设备制造技术先进,基本成熟,国内已有相当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成长潜力大;在能源、资源的供给体系方面有足够的保障。重点将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6.新材料。新材料领域中,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将是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由于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新材料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7.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方向,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其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二、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国家根本竞争力,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进一步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从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9个省市正着手或已经完成了新兴产业调研、规划,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发展已经拉开了帷幕。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占领世界产业制高点、由大国变为强国的最佳时期。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缺乏、制度环境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未形成国家整体竞争力。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区域性规划比较注重纵向沟通,对横向沟通不够重视,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合作。
第三,很多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想以此拉动投资,创造“升级版”的GDP,从而造成了新一轮的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
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
1.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2.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3.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4.深化国际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5.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注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二)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占据了大半江山,备受关注。绿色产业是孕育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选择,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战略新兴产业,要想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关键是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尽快创造一个公平、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市场环境。
1.不断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加大绿色产业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相关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以突破目前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目前许多创业者缺的不是绿色技术,而是绿色资金。没有信贷资金的支持,拥有高新绿色技术的企业根本无法将绿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
2.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实行低税负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的投资中,促使绿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英利公司等民营企业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内强劲的发展势头,证明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大量参与,将大大增加绿色产业的活力。
3.绿色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各种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依然没有完全确立,导致市场“各自为政”,不利于绿色产品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所以,政府必须主导建立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只有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游戏规则”,才能让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下去。
4.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国际相关交流与合作。要善于根据我国国情,将国外先进的适合我们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和相应产业制度引入进来,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当然,也要善于把我们自己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成果以及相关制度积极地“推销”到国外,并形成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成立相关产品和行业的专家委员会,对到底哪些是真正代表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做出权威的评估和判断,以利于绿色、低碳技术和制度的推广和应用。
当然,政府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应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增设多个国家级实验室,推动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促进绿色产品的市场化等等。
总之,政府必须发挥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绿色新兴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有特色的绿色产业相关规划,以引导相关绿色产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其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称为“下一个四万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2008年中国提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给了经济界以足够的信心,那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中国为产业界打下的另一重要的强心针。
虽然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我们在关注之后更应保持一份冷静。
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看,新能源产业前期的高速扩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速度。另外,非稳定电源的并网问题,以及缺乏上游核心技术都是摆在新能源产业面前的障碍;生物产业、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主要面临的技术瓶颈,也将期待我国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而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瓶颈不仅是技术上的,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以及终端市场的培育等。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持续影响力和发展后劲,我们不得不考虑。
首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避免“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局面。国外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上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要强于中国,但依然没有全面上马项目,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在发展中从自身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不失为明智之举。
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也须考虑到民营企业发展实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新兴产业,更好的调动好各类资本的积极性,提过民营资本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制定出积极有效的政策,降低门槛,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民资扶持力度。
第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引进来”是鼓励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希望引导其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导权,在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吸引外资;“走出去”则是希望国内企业在国外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自主品牌,扩大市场。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化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技术的不确定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需要制定出准确的技术发展路线和产业的详细目录。
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开创性事业,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要科学分析判断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应规律,把握节奏,打通各个环节间的政策性障碍,释放科技存量和创新能量,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2.
[2]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科技产业.2010(1).
[3]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府导向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9).
[4]曹真.提高经济实力的密匙――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评述.科技智囊.2010(2).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3/view-1388563.htm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